滅虢取虞的成語故事

拼音miè guó qǔ yú
基本解釋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住乙國,等滅掉甲國后再滅乙國。
出處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15回:“今先定西蜀,乘順流之勢,水陸并進,并吞東吳,此‘滅虢取虞’之道也。”
滅虢取虞的典故
春秋時期,魯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晉獻公根據大臣荀息的計謀,用玉石和寶馬賄賂虞國國君,達到借道虞國出兵攻打虢國的目的。虞王不聽大臣宮之奇的忠告,讓晉國借道。晉滅虢三年后,又回師滅掉虞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滅虢取虞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力所能及 | 唐 裴铏《傳奇 韋自東》:“殿于宏壯,林泉甚佳,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;似驅役鬼工,非人力所能及。” |
物盡其用 | 馬烽《典型事例》:“這倒是人盡其才,物盡其用,兩全其美。” |
章甫薦履 | 《文選 賈誼<吊屈原文>》:“章甫薦履,漸不可久兮。” |
鑿壁借光 | 晉·葛洪《西京雜記》第二卷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學而無燭,鄰舍有燭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書映光而讀之。” |
牝雞司晨 | 《尚書 牧誓》:“牝雞無晨。牝雞之晨,惟家之索。” |
心急如焚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17回:“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,然而也是沒法的事,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。” |
作亂犯上 | 清·黃世仲《洪秀全演義》第21回:“智者稱為伐罪吊民,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。” |
花言巧語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0卷:“巧言,即所謂花言巧語,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 |
弟子孩兒 | 元·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二折:“我走到半路,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,道我是犯夜的。” |
拔苗助長 | 郭沫若《雄雞集 關于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》:“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,叫做‘拔苗助長’。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,反而枯槁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