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圖報的成語故事

拼音gǎn ēn tú bào
基本解釋感激別人的恩惠而設法報答。
出處宋 曾鞏《上歐陽舍人書》:“其感與報,宜若何而圖之。”
感恩圖報的典故
春秋時候,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。
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:「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,不來攻打我們,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。」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,到了第四天早上,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:「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。」鄭定公一聽,馬上問打漁郎:「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?」打漁郎搖搖頭說:「我不用士兵和車子,也不用帶食物,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,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。」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?
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,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。他一邊唱著歌,一邊敲打著船槳:「蘆中人,蘆中人;渡過江,誰的恩?寶劍上,七星文;還給你,帶在身。你今天,得意了,可記得,漁丈人?」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,馬上問他:「年輕人,你是誰呀?」打漁郎回答說:「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?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,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。」伍子胥一聽:「我想起來了!以前我逃難的時候,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,我一直想報答他呢!原來你是他的兒子,你怎么會來這里呢?」打漁郎說:「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,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。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:『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,不來攻打鄭國,我就重賞誰!』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,不要來攻打鄭國,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。」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:「因為你爸爸救了我,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。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?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!」伍子胥一說完,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。
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。一下子,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,叫他「打漁的大夫」,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!
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,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,這就叫做“感恩圖報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感恩圖報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豆萁燃豆 | 三國 魏 曹植《七步詩》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戶限為穿 | 唐 李綽《尚書故實》:“(智永禪師)積年學書,禿筆頭十甕,每甕皆數石。人來覓書,并請題頭者如市,所居戶限為之穿穴。” |
損人不利己 | 魯迅《書信 致曹聚仁》:“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,我是反對的。” |
曉以大義 | 吳玉章《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》第十四篇:“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,合欲曉以大義。” |
敏而好學 | 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子曰:‘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’” |
言而無信 | 《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” |
玉卮無當 | 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》:“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,有瓦卮而有當,君渴將何以飲?” |
目不忍見 | 《廣東軍務記》:“真為目不忍見。” |
過而能改 | 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吾知所過矣,將改之。稽首而曰:‘人誰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