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崩離析的成語故事

拼音fēn bēng lí xī
基本解釋崩:倒塌崩裂;析:散開;解體。分裂崩潰;離散解體。形容國家或集團(tuán)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出處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季氏》:“邦分崩離析,而不能守也?!?/p>
春秋時,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(fèi)邑(今山東費(fèi)縣),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,但權(quán)勢極大,甚至超出當(dāng)時國君魯哀公。季康子為了進(jìn)一步擴(kuò)大和鞏固自己的統(tǒng)治權(quán)力,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,把它并吞過來。 孔子的學(xué)生冉有和子路當(dāng)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,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,于是向孔子求教??鬃訁s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。冉有說:“這是季康的主意,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?!?/p> 孔子說:“你倆既然輔佐季康,就應(yīng)該盡力勸阻他?!?/p> 冉有又說:“不過,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(qiáng)大?,F(xiàn)在不攻取,以后可能會成為禍患。” 孔子說:“這話不對!治理一個國家,不必去擔(dān)憂土地、人口的多少;而應(yīng)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百姓一安定,國家就會富強(qiáng)。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(yuǎn)方的百姓,讓他們能安居樂業(yè)。而你們倆輔佐季康,使得遠(yuǎn)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,人民有異心而不和,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。在自己的國家處于分崩離析的情況下,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,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,而在蕭墻之內(nèi)。” “蕭墻”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。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(nèi)部而不在外面。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“禍起蕭墻”,形容內(nèi)部發(fā)生禍亂。
分崩離析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分崩離析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齒牙為禍 | 《史記 晉世家》:“初,獻(xiàn)公將伐驪戎,人曰:'齒牙為禍。'及破驪戎,獲驪姬,愛之,竟以亂晉。 |
阿諛奉承 | 明 東魯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八回:“他卻小器易盈,況且是個小人,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?!?/td> |
逍遙法外 |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《梁昭明集 林鐘六月》:“敬想足下,藏形月府,遁跡冰床,披莊子之七篇,逍遙物外;玩老聃之兩卷,恍惚懷中?!?/td> |
心灰意懶 | 元 喬吉《玉交枝 閑適》曲:“不是我心灰意懶,怎陪伴愚眉肉眼?” |
鋪張浪費(fèi) | 毛澤東《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》:“要勤儉建國,反對鋪張浪費(fèi),提倡艱苦樸素,同甘共苦?!?/td> |
篤近舉遠(yuǎn) | 唐·韓愈《原人》:“故圣人一視而同仁,篤近而舉遠(yuǎn)?!?/td> |
舉賢任能 | 《禮記 大傳》:“三曰舉賢,四曰使能?!?/td> |
三長兩短 | 明 羅貫中《三遂平妖傳》:“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,終不能靠著太醫(yī)活命?!?/td> |
十全大補(bǔ)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85回:“只見一個醫(yī)生在那里和他診脈,開了脈案,定了一個十全大補(bǔ)湯加減,便去了?!?/td> |
鬼頭鬼腦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20卷:“巢氏有兄弟巢大郎,是一個鬼頭鬼腦的人,奉承得姊夫姊姊好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