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如雞肋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èi rú jī lèi
基本解釋雞肋:雞的肋骨,沒有肉,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棄的東西。比喻事情不做可惜,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。
出處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(jì)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曰:“夫雞肋,棄之如可惜,食之無所得,以比漢中,知王欲還也?!?/p>
公元217年,劉備派兵進(jìn)攻漢中。經(jīng)過激戰(zhàn),終于殺死守將夏侯淵,拿下了漢中。夏侯淵被殺,漢中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,曹操立即率領(lǐng)大軍前往漢中。但大軍開到漢中城外時,發(fā)現(xiàn)那里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黃忠等搶占,一時難以取勝。雙方相持了幾個月,曹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。一天晚上曹操用飯,發(fā)現(xiàn)菜中有一碗是雞肋骨做的湯。他注視著雞肋,若有所思。正好這時他的親信夏侯淳來請示當(dāng)夜口令,普操隨口說了“雞肋”二字。夏侯淳聽了有些奇怪,但也不再詢問,照原話傳達(dá)下去。在營中辦理文章、事務(wù)的主薄楊修聽到“雞肋”的口令后,馬上收拾行裝,準(zhǔn)備動身。大家見他這樣,都問他怎么知道將要退軍。楊修回答說:“你們都知道,雞肋這東西丟棄它可惜,但吃起來又沒有什么肉。以它來比喻漢中,不攻下來可惜,但攻起來又不那么容易。 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軍了。”眾人聽了將信將疑。第二天,曹操果然下令回師,大家這才信服。
味如雞肋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味如雞肋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有兩下子 | 歐陽山《三家巷》:“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。” |
水至清則無魚 | 西漢 戴圣《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》:“故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” |
揮霍無度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102回:“因為兒子豹英一向揮霍無度,不敢交與他。” |
窮鄉(xiāng)僻壤 | 宋 曾鞏《敘盜》:“窮鄉(xiāng)僻壤、大川長谷之間,自中家以上,日暮持錢,無告糴之所?!?/td> |
遁世離俗 | 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(fēng)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跡”漢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離俗,自擁石赴河,故言抗跡也?!?/td> |
來蹤去跡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16卷:“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,今番殺人一事,定有干涉,只是不敢問他,卻也懷著鬼胎。” |
舉賢任能 | 《禮記 大傳》:“三曰舉賢,四曰使能?!?/td> |
沒里沒外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56回:“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,不與大人爭光,憑他生的怎樣,也是該打死的?!?/td> |
下臨無地 | 唐·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飛閣流丹,下臨無地。” |
逆來順受 | 宋 無名氏《張協(xié)狀元》戲文第12出:“逆來順受,須有通時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