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材施教的成語故事

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
基本解釋因:根據;材:資質;施:施加;進行;教:教育。根據學習的人的不同志趣、資質來進行不同的教育。
出處《論語 為政》子游問孝、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:“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,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”
因材施教的典故
春秋時期,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智力、性格等去教導他們。子路問他聽到正確意見是否立即照做,孔子讓他先請示一下父兄,而對冉有說可以立即照做。學生公西華不解,孔子解釋說冉有為人謙讓應鼓勵,子路輕率剛猛要慎重行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因材施教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日甚一日 | 《新唐書 獨孤及傳》:“陛下豈遲疑于改作,逡巡于舊貫,使大議有所壅,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?” |
轍鮒之急 | 戰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外物篇》:“車轍中有鮒魚焉,曰‘我東海之波臣也,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’” |
舉世混濁 | 戰國楚·屈原《離騷》:“世混濁而不分兮。” |
直截了當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:“紫芝妹妹嘴雖利害,好在心口如一,直截了當,倒是一個極爽快的。” |
寧為雞口,不為牛后 | 《戰國策·韓策一》:“臣聞鄙語曰:‘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。’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,何以異于牛后乎?” |
饑腸轆轆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西湖主》:“而枵腸轆轆,饑不可堪。” |
群龍無首 | 《周易 乾》:“用九,見群龍,無首,吉。” |
薄暮冥冥 | 宋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。” |
必由之路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”宋 朱熹注:“義者行事之宜,謂認路,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,而不可須臾舍矣。” |
藏形匿影 | 《鄧析子 無厚》:“君者,藏形匿影,群下無私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