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故事

拼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
基本解釋壞事干多了,結果是自己找死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典故
春秋時期,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,一個稱“莊公”,一個稱“共叔段”。
鄭武公死后,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。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,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,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。
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,力勸莊公,說:“君王要及早安排啊,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,再這樣下去,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!”
莊公聽了,卻道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意指: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,必定會自取滅亡,你就等著吧!
果真,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,將鄭國的西、北部邊境招于自己門下,直至廩延。同時,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、屯田積兵,并讓其母親姜氏里應外合,攻下鄭都。
莊公早有防備,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,出奇兵攻其窩穴。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斗,使共叔段兵敗,逃亡他處,而莊公出軍追殺,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,被逼自殺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多行不義必自斃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金不換 | 京劇《粉妝樓》第六本:“常言道:敗子回頭金不換。” |
夸大其詞 | 《宋史 王祖道傳》:“蔡京開邊,祖道欲乘時徼富貴,誘王江酋、楊晟免等使納士,夸大其辭。” |
門當戶對 | 宋 張端義《貴耳集》中卷:“個樣村僧,豈是尋常種草?要得門當戶對,還他景勝人奇。” |
勢力之交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張耳陳余傳贊》:“勢力之交,古人羞之。” |
大惑不解 | 莊周《莊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終身不解;大愚者,終身不靈。” |
空谷傳聲 | 南朝 梁 蕭衍《凈業賦》:“若空谷之應聲,似游形之有影。” |
孜孜以求 | 孫犁《蕓齋瑣談》:“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、有根有據、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,也為人所熟知了。” |
今來古往 | 唐·崔玨《道林寺》詩:“今來古往人滿地,勞生未了歸丘墟。” |
反老還童 | 清 翟灝《通俗編 識馀》:“《急就章》‘長樂無極老復丁’即《參同契》所云老翁復丁壯也,今變之曰反老還童。” |
藏形匿影 | 《鄧析子 無厚》:“君者,藏形匿影,群下無私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