莼羹鱸膾的成語故事

拼音chún gēng lú kuài
基本解釋莼:莼菜;膾:切得很細的肉。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。
出處《晉書 文苑傳 張翰》:“翰因見秋風起,乃思吳中菰菜、莼羹、鱸魚膾。”
莼羹鱸膾的典故
西晉時期,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,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,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,吃莼菜羹與紅膾鱸魚。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,見官場黑暗,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,就毅然辭官,悄悄地回到故鄉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莼羹鱸膾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急中生智 | 唐 白居易《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》:“今足下果用所長,過蒙見君,然敵則氣生,急則智生。” |
絕長續短 | 《戰國策 楚策四》:“今楚國雖小,絕長續短,猶以數千里。” |
奔走相告 | 宋 張孝祥《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》:“詔天下之日,淮民歡呼,奔走相告,自州達之縣。” |
翹尾巴 | 毛澤東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》:“一萬年也不要驕傲,永遠不要翹尾巴。” |
萬眾一心 | 清 金安清《洋務宜遵祖訓,安內攘外,自有成效說》:“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上下聯絡,萬眾一心。” |
用心竭力 | 明·無名氏《破天陣》:“如今圣人招賢納士,豁達大度,正用你股肱之臣,則要你用心竭力也。” |
痛定思痛 | 唐 韓愈《與李翱書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當痛之時,不知何能自處也。” |
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?” |
言而無信 | 《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為言?” |
功成名就 | 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功成名遂,名譽不可虛假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