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欺暗室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ù qī àn shì
基本解釋欺:欺騙自己;暗室:人家看不見的地方。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,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。
出處《漢魏南北朝墓志銘集釋 隋王世琛墓志》:“信行所履,不欺暗室。”
不欺暗室的典故
蘧(qú)伯玉,名瑗,字伯玉,春秋時蒲國人,生活的時代和孔子大致相同。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,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優秀的人。“衛地多君子”,歷來人們都將蘧伯玉作為衛國君子的代表。
蘧伯玉非常賢德,人們十分敬重他。一次,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,先聽到轔轔的車聲,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,過了一會兒,轔轔的車聲又響起來。衛靈公就問夫人說:“你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?”夫人說:“應該是蘧伯玉。”靈公問:“你怎么知道是他呢?”南子說:“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,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,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,用手扶著車轅慢行,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。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,也不會因在黑暗之中沒有人能看到而改變自己的操守。蘧伯玉是我們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,仁而有智,對國家恪盡職守。他不會因為現在是黑夜,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,所以我覺得是他。”靈公派人去看,果然是蘧伯玉。
靈公與夫人開玩笑說:“不是蘧伯玉。”夫人聽后馬上給靈公上酒道賀。靈公說:“你為什么要向我道賀呢?”夫人說:“開始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一個人是這樣的賢德之人,現在知道在衛國還有一個和他一樣賢德的人,那么我們國家就有兩個賢臣了。國家多賢臣,是國家之福,怎么能不向您道賀呢?”靈公說:“說得好!”然后就把真相告訴了夫人。
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得兵強馬壯、人民富裕,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。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,派人到衛國試探。那人返回后,告訴趙簡子:“蘧伯玉在衛國當政,我們如果貿然攻打衛國肯定會吃敗仗的。”趙簡子馬上就取消了攻衛的計劃。
蘧伯玉謙虛謹慎,經常對自己進行反思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。”他又經常鞭策自己,《莊子·則陽篇》記載:“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”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還能與日俱新,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。這樣的賢人總是對自己的道德與行為有明確的要求,而且一直認真的按照這些要求去做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不欺暗室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囊螢映雪 | 元 賈仲名《蕭淑蘭》第一折:“雖無汗馬眠霜苦,曾受囊螢映雪勞。” |
夢幻泡影 |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化非真分》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,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 |
斗方名士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回:“那一班斗方名士,結識了兩個報館主筆,天天弄些詩去登報,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。” |
滿腹經綸 | 明 馮惟敏《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》:“論英雄何必老林泉?滿腹經綸須大展,休負了蒼生之愿。” |
狐死首丘 | 戰國 楚 屈原《九章 哀郢》:“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 |
野心勃勃 | 清 陳天華《獅子吼》:“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,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。” |
長江后浪推前浪 | 元 王子一《誤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,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,歲月匆匆。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想望豐采 | 《明史·馮琦傳》:“數陳讜論,中外想望豐采,帝亦深眷倚。” |
氣充志驕 | 西漢·劉安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:“遂合諸侯于嘉陵,氣充志驕,淫侈無度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