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的成語故事

拼音xiǎo zhàng zé shòu,dà zhàng zé zǒu
基本解釋杖:用棍子打。輕打就忍受,重打就逃跑。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。
出處漢·韓嬰《韓詩外傳》第八卷:“小菙則待笞,大杖則逃?!?/p>
春秋時期,曾參因為種瓜誤點被父親毒打一頓,挨打后不省人事,醒來后還裝作很高興的樣子??鬃勇犝f后,非常氣憤,甚至不認他這個弟子??鬃诱f當年舜對待父親的責罰從來都是小受大走,也不失去對父親的孝心,曾參則陷父親于不義的深淵。
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杯蛇幻影 | 《花月痕》第五回:“杯蛇幻影,鬼蜮含沙。縈愁緒以回腸,蔓牽瓜落;拭淚珠而洗面,藕斷絲長?!?/td> |
眾喣山動 | 明 李東陽《余肅敏公傳》:“役未及興,而眾喣山動。” |
炙手可熱 | 唐 杜甫《麗人行》:“炙手可熱勢絕倫,慎莫近前丞相嗔?!?/td> |
無法無天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珍大奶奶是個老實頭,個個人都叫他養得無法無天的。”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五卷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,不一而足?!?/td> |
安于現狀 | 王朝聞《論鳳姐》第11章:“這樣的夢境,與我那不安于現狀又不能改變現狀的生活實際有關?!?/td> |
饑腸轆轆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西湖主》:“而枵腸轆轆,饑不可堪?!?/td> |
投石問路 | 清·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12回:“此名為‘投石問路’。下面或是有溝,或是有水,就是落在實地,再沒有聽不出來的。” |
拉大旗作虎皮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·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》:“首先應該掃蕩的,倒是拉大旗作虎皮,包著自己,去嚇唬別人?!?/td> |
春山如笑 | 宋·郭熙《林泉高致·山水訓》:“春山澹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