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九華山
題九華山。唐代。譚銖。 憶聞九華山,尚在童稚年。浮沉任名路,窺仰會無緣。罷職池陽時,復遭迎送牽。因茲契誠愿,矚望枕席前。況值春正濃,氣色無不全。或如碧玉靜,或似青靄鮮。或接白云堆,或映紅霞天。呈姿既不一,變態何啻千。巍峨本無動,崇峻性豈偏。外景自隱隱,潛虛固幽玄。我來暗凝情,務道志更堅。色與山異性,性并山亦然。境變山不動,性存形自遷。自遷不阻俗,自定不失賢。浮華與朱紫,安可迷心田。
[唐代]:譚銖
憶聞九華山,尚在童稚年。浮沉任名路,窺仰會無緣。
罷職池陽時,復遭迎送牽。因茲契誠愿,矚望枕席前。
況值春正濃,氣色無不全。或如碧玉靜,或似青靄鮮。
或接白云堆,或映紅霞天。呈姿既不一,變態何啻千。
巍峨本無動,崇峻性豈偏。外景自隱隱,潛虛固幽玄。
我來暗凝情,務道志更堅。色與山異性,性并山亦然。
境變山不動,性存形自遷。自遷不阻俗,自定不失賢。
浮華與朱紫,安可迷心田。
憶聞九華山,尚在童稚年。浮沉任名路,窺仰會無緣。
罷職池陽時,複遭迎送牽。因茲契誠願,矚望枕席前。
況值春正濃,氣色無不全。或如碧玉靜,或似青靄鮮。
或接白雲堆,或映紅霞天。呈姿既不一,變態何啻千。
巍峨本無動,崇峻性豈偏。外景自隱隱,潛虛固幽玄。
我來暗凝情,務道志更堅。色與山異性,性并山亦然。
境變山不動,性存形自遷。自遷不阻俗,自定不失賢。
浮華與朱紫,安可迷心田。
唐代·譚銖的簡介
譚銖,唐文學家。一作談銖,吳郡(今蘇州)人。初為廣文生,嘗習佛學。武宗會昌元年(841)登進士第,曾為蘇州鹺院官。懿宗咸通十一年(870)前后,又任池陽地方官,作《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》。罷職后,游九華山,題詩云:“我來暗凝情,務道志更堅”。歷經仕路沉浮,性轉淡泊。《全唐詩》錄存其詩二首。《全唐文》錄存其文一篇。
...〔
? 譚銖的詩(2篇) 〕
宋代:
陸游
我悔不學農,力耕泥水中,二月始穡事,十月畢農功。
我悔不學醫,早讀黃帝書,名方手自緝,上藥如山儲。
我悔不學農,力耕泥水中,二月始穡事,十月畢農功。
我悔不學醫,早讀黃帝書,名方手自緝,上藥如山儲。
清代:
龔鼎孳
入秦蔡澤,急橫金躍馬、難甘雌伏。今代才名羈旅客,醉倚長楊拋筑,一雁清秋,三關落日,人比蕭蕭竹。
薄游書劍,官齋移楊堪宿。
入秦蔡澤,急橫金躍馬、難甘雌伏。今代才名羈旅客,醉倚長楊拋築,一雁清秋,三關落日,人比蕭蕭竹。
薄遊書劍,官齋移楊堪宿。
宋代:
郭祥正
暑雨收殘候,秋云結薄陰。山光翠兼紫,水影凈還深。
竹密群鴉入,天空一雁沈。興來搔白首,衰颯愧儒林。
暑雨收殘候,秋雲結薄陰。山光翠兼紫,水影淨還深。
竹密群鴉入,天空一雁沈。興來搔白首,衰颯愧儒林。
明代:
韓上桂
浣沙溪上纻羅輕,少小吹笙學鳳鳴。近水荷花貪并蒂,依人燕雀羨雙成。
舞長自喜迎仙袂,燭滅何須絕客纓。已遣風光牽宿醉,獨無涼雨解新酲。
浣沙溪上纻羅輕,少小吹笙學鳳鳴。近水荷花貪并蒂,依人燕雀羨雙成。
舞長自喜迎仙袂,燭滅何須絕客纓。已遣風光牽宿醉,獨無涼雨解新酲。
清代:
吳敬梓
煙綃霧縠稱絲絕,中含火齊光皎潔。鯨魚鱗甲動蚖膏,秀華掩映管弦咽。
風流太守解組歸,愛客開樽燈月煇。滅燭留髡客不去,不知門外雪霏霏。
煙綃霧縠稱絲絕,中含火齊光皎潔。鯨魚鱗甲動蚖膏,秀華掩映管弦咽。
風流太守解組歸,愛客開樽燈月煇。滅燭留髡客不去,不知門外雪霏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