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江引·托詠
清江引·托詠。元代。宋方壺。 剔禿圞一輪天外月,拜了低低說:是必常團圓,休著些兒缺,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
[元代]:宋方壺
剔禿圞一輪天外月,拜了低低說:是必常團圓,休著些兒缺,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
剔禿圞一輪天外月,拜了低低說:是必常團圓,休著些兒缺,願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
這支散曲題為“托詠”,是托物詠懷之意。曲子寫一個少女對著天上圓圓的明月,訴說心底的祝愿:愿天下有情人都像明月一樣團團圓圓。古人詩、詞、曲中常有對月拜祝和把酒發(fā)愿的描寫,關漢卿的《拜月亭》雜劇中即有對月祝愿的情節(jié),與這首小令有相近的意境。
曲子開頭的“剔禿圞”是元曲中較為常見的語匯,用作圓的形容詞。“拜了低低說”一句,頗有情致,發(fā)自內心的祝愿,全在一片虔誠,低聲的叨念,已將心跡與神態(tài)全然勾畫出來。祝愿月亮常圓,卻用了“是必”兩字,似乎由祈求變成了命令,這樣寫,正是為了表現(xiàn)當事人那專一的要求和迫切的心情。“休著些兒缺”,永遠不讓圓月有一點兒缺損,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,但是,唯其不情,方見真情。末句“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”很有分量,足以收束全曲。《西廂記》中,紅娘有一句臺詞,說的是“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”,那時概況全劇主題的一句名言。這里的“都似你者”,正扣托月詠懷的題目,似月之常圓,正是對“如花美眷”的祝愿。“天下有情底”,范圍很廣,在情感的深厚之外更增添了博大的內涵。
這支小令所用的幾乎是日常口語,樸實而生動,使人似乎聽到少女的娓娓訴說,頗具元曲的特有風采,充分體現(xiàn)了作品作為“曲子”的藝術特色。
唐代·宋方壺的簡介
宋方壺,生卒年不詳,名子正,華亭(今上海市松江縣)人。曾筑室于華亭鶯湖,名之曰“方壺”,遂以為號。約生活在元末明初。工散曲,有的寫入明之后。現(xiàn)存套數(shù)五套、小令13首。
...〔
? 宋方壺的詩(11篇) 〕
清代:
李周南
暢好晴光感不勝,遠游客等在家僧。生憎白發(fā)頻窺鏡,盼到黃昏早試鐙。
久坐茶香濃似酒,苦吟詩瘦冷于冰。春來何事關情甚,兩度松楸掃未曾。
暢好晴光感不勝,遠遊客等在家僧。生憎白發(fā)頻窺鏡,盼到黃昏早試鐙。
久坐茶香濃似酒,苦吟詩瘦冷于冰。春來何事關情甚,兩度松楸掃未曾。
元代:
華幼武
二月蘭舟泊上宮,春云不雨玉壇空。
苔生白石斑斑綠,魚養(yǎng)丹池個個紅。
二月蘭舟泊上宮,春雲(yún)不雨玉壇空。
苔生白石斑斑綠,魚養(yǎng)丹池個個紅。
宋代:
釋如珙
塵中辨主問巖頭,心識如何曾得休。
鼻孔眼睛都要見,銅沙鑼里滿盛油。
塵中辨主問巖頭,心識如何曾得休。
鼻孔眼睛都要見,銅沙鑼裡滿盛油。
唐代:
韓翃
掛席逐歸流,依依望虎丘。殘春過楚縣,夜雨宿吳洲。
野寺吟詩入,溪橋折筍游。到官無一事,清靜有諸侯。
掛席逐歸流,依依望虎丘。殘春過楚縣,夜雨宿吳洲。
野寺吟詩入,溪橋折筍遊。到官無一事,清靜有諸侯。
唐代:
皎然
豈謂江南別,心如塞上行。苦云搖陣色,亂木攪秋聲。
周谷雨未散,漢河流尚橫。春司遲爾策,方用靜妖兵。
豈謂江南別,心如塞上行。苦雲(yún)搖陣色,亂木攪秋聲。
周谷雨未散,漢河流尚橫。春司遲爾策,方用靜妖兵。
明代:
陶安
王業(yè)興家國,人才薦廟堂。風簾留晷刻,冰鑒照毫芒。
列坐清儀肅,終篇耿論昌。愿言登用者,一一是賢良。
王業(yè)興家國,人才薦廟堂。風簾留晷刻,冰鑒照毫芒。
列坐清儀肅,終篇耿論昌。願言登用者,一一是賢良。